顺义区全面提升课后服务方案
来源:
更新时间:2023-12-07 16:09

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水平,是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、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民生工程。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、教育部《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》和北京市教委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实施意见》等文件精神,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要求,结合我区实际,制定此方案。

  一、总体思路

  (一)指导思想

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、准确把握中央和市教委对课后服务工作的要求,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。通过提升课后服务水平,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,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排忧解难,进一步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

  (二)基本原则

  1.自愿参加原则。建立家长申请、班级初核、学校复核的工作机制,坚持学生、家长、教师三方自愿的原则,保证课后服务工作顺利开展。

  2.优质服务原则。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,选优配强课后服务师资,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业辅导、综合素质课程、体育活动等服务。

  3.内容丰富原则。学校要因校制宜开设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,坚持五育并举,满足学生课业辅导、综合素质发展等需求,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实际获得感。

  4.高效实施原则。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,完善工作推进机制,将落实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学期整体工作计划。校长要亲自抓、负总责,分管领导要具体抓、分工负责,确保工作任务落实落地,保障课后服务工作高效实施。

  (三)总体目标

  通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,坚持“五育并举”,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。通过延长课后服务时间,为有需求学生提供延时托管,让家长安心工作,为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助力。鼓励教师、志愿者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课后及延时托管服务,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(含民办学校)全覆盖、一周五天全覆盖、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。

  二、健全管理机制

  (一)完善校内管理机制

  1.完善组织机构。学校要成立课后服务组织机构,校长为第一责任人,发挥学校干部、骨干教师、家长委员会作用。每学期制定工作方案,每月有具体安排,做到分工明确、责任到人。

  2.建立工作台账。学校要建立课后服务工作台账,对师生参与情况、服务实施情况做到底数清、情况明,实施日记录、周安排、月公开制度,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。

  (二)加强队伍建设机制

  1.加强校内师资管理。学校要加强课后服务队伍建设,激励本校干部教师积极参与。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带头,特级教师、市区学科带头人、骨干教师等主动承担课后服务,遴选优秀教师参加课后答疑和辅导。要重视对教师的相关培训,明确工作纪律、服务要求,强化统筹协调,提升专业技能,确保课后服务工作安全、有序、高质量开展。

  2.吸纳校外力量加入。积极动员少年宫、少年之家、家长委员会、志愿者团体、公益组织等校外力量,参与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体育、艺术、综合实践等课外活动。学校要对参与人员严格把关,明确参与课后服务工作人员的条件和工作要求,与其签订服务协议和安全责任书,加强培训,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。

  (三)注重评价管理机制

  1.定期组织多方评价。学校每学期要对课后服务实施效果进行评价,评价主体包含直接受益者学生和间接受益者学生家长。综合不同评价主体的建议,不断完善课后服务工作。

  2.提高效果资料的呈现能力。不断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资料的呈现工作。目标的达成要以年度服务数据作为支撑,总结要系统、全面,应包括取得的成绩、工作亮点、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等,做到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,事实清楚,证据充分。

  (四)加强安全管理机制

  1.完善安全制度。学校要完善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,确保在校学生人身安全。强化活动场所消防、安全保卫等方面的检查和门卫登记管理制度。制定并落实考勤、监管、交接班制度和应急预案措施。学校要全面落实中小学校的校方责任保险。

  2.严控人员资质。严格审核参与课后服务及延时托管服务人员的政治、品德、健康等情况,明确责任。

  (五)强化经费管理机制

  学校要严格收支管理,据实结算,按实列支,专款专用。不得截留或提取管理费;不得侵占、挪用;不得列支其他无关费用。在落实以上管理机制基础上,学校要制定并不断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和相关管理制度,成立督查小组,强化过程管理。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,并设立专人负责档案管理。

  三、全面提升课后服务水平

  (一)保障课后服务时间

  推行课后服务“5+2”模式,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,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,结束时间不得早于17:30,尽量吸引有需求的学生每周5天都参加课后服务。

  (二)服务内容“五落实”

    服务内容以“五落实”为基本要求,实现丰富供给,优质高效。

  1.落实五育并举。开设艺术、体育、德育、劳动教育、实践活动等拓展综合素质类社团课程。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到社区活动中心、少年宫、科技馆、高科技企业、德育教育基地、博物馆、美术馆、音乐厅、文化馆等场馆,开展参观、学习、训练、体验等活动,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。

  2.落实课业辅导。课业辅导是课后服务的基本任务和重点内容,在学生自主作业、自主学习、自主阅读基础上,学科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,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补习辅导,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。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,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。

  3.落实优秀教师答疑。学校组建由中层干部、教研组长、骨干教师组成的答疑团队,设立专门的答疑教室,采取定点答疑与进班答疑相结合的方式,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疑惑。

  4.落实校内体育锻炼一小时。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,课后服务时间补足校内体育1小时。

  5.落实兴趣培养面向全体。学校开设的兴趣小组、社团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,把培养全体学生的兴趣特长作为确定活动目标、内容、难度、评价等的依据。做到活动课程人人可选、人人乐选,增强课后服务的普惠性。

  (三)实施“三化提质”管理

  学校要积极探索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途径与方法,以顺义区课后服务“三化提质”管理为框架,形成学校特色经验。

  1.课后服务智能化管理。学校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,逐步实现在线申请、在线选课、智能签到、离校告知等功能,提高管理效能。

  2.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。以落实五育并举为目标,将课后服务开设的兴趣小组、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,以学校办学理念为统领,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,规范目标、内容、教师、时间、空间、评价及组织,强调计划性、有序性及实际效果,从而提高活动质量。

  3.校内外资源一体化应用。校内依托学校少先队室、图书室、体育运动场馆、科技种植园等育人空间,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。校外积极整合周边、高校和区域资源,与城市学院、少年宫、区体育局、乔波滑雪馆、驻区部队、社区教育中心等单位或机构合作,引进专业师资或走进场馆,拓展育人空间。

  (四)提供延时托管服务

  1.延时托管服务时间。课后服务结束后,为满足因下班晚、单位离家远、家中无人看护以及家庭遭遇特殊情况等,导致家长无法正常接回学生的托管需求,顺义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提供延时托管服务,结束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9:00。

  2.工作流程及内容。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并与学校签订委托延时托管服务协议,学校结合场地、教职员工等情况,安排好延时托管工作,托管内容以看护管理为主。

  四、保障措施

  (一)加强组织领导

  学校要创新服务模式,优化简化工作流程,及时掌握具体情况和数据,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,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。教委负责做好总体设计,并加强过程监督、指导和管理。

  (二)强化宣传引导

  加强宣传工作力度,受益群体要做到应知尽知,切实提高服务对象的知晓率和社会影响,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、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。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、成才观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,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环境。

  (三)做好经费保障

  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,采取财政补贴、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,确保经费筹措到位,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。优化现有绩效工资方案,调整绩效工资结构,向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倾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