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乡村要振兴,产业是支撑。后桥村立足近郊农村的优势,逐步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,探索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形成休闲农业、设施农业、特色农业三大产业集群。


走休闲农业的路子,让农业发展迈开“步子”。传统农业种植成本高、收益低,村里引入规模化有机蔬菜种植,融合观光采摘,尝试“农耕体验”,通过家庭式承包、体验化种植,把传统的温室大棚变成了“私家菜园”,集体收益有了近十倍的增长,实现了农业发展的第一步转型。继续扩展线上销售模式,培养掌握短视频直播技能的“新农人”,让手机成农具、让直播成农活,2022年,园区带动本村就业70余人,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。



走设施农业的路子,让大棚插上科技的“翅膀”。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要建设智慧农业,村集体经过科学的评估,决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,走“科技兴农”的路子。园区建有43栋现代化科技大棚,新式暖棚首先解决了农耕机械无法进入的问题,现在用于播种、施肥、甚至采摘的机械都能在棚内精准作业;还解决了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,现在卷保温棉被、水肥一体化喷淋都实现了智能化。人工成本降低了,科技含量提升了,年产达700万吨、产值连年翻番。


走特色农业的路子,让农作物变成“金子”。如何最大化提高农业附加值,村支部四处跑、各处学,后来找到了北京市农业种植的专家,结识了“羊肚菌”,改造建设高端食用菌产业园区,共有63栋羊肚菌种植温室,年产达6万斤、产值约1200万元,带动从业农户年收入大幅增长。如今“后桥蘑菇”已远近闻名,村里还在推进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,未来的后桥将成为食用菌在北京近郊的生产、加工和研学基地。

为了让村民持续受益,村集体继续调整经营模式,拿出17%的股份,引导村民以资金入股,让村民变“股民”。去年村集体收入达1100万元,实现了三年翻两番,老百姓跟着支部走,有了“奔头”、也尝到了“甜头”。

